北京晚报 | 记者 张玉瑶
482封家信里的年月故事
一个一般女性的香港纪历
下个星期五,中秋节又至。一年里,讲究家人团圆的节日,除了新年,就是中秋节。聚到一同的,吃月饼赏月,聚不到一同的,隔空打打电话发发消息——现在看来,后者倒成了常态。通讯技能兴旺,好的是让人能立刻“闻声碰头”,缓解怀念,不甚好的却也在这里,日渐习惯了快捷的虚拟,对可触摸到的实在便失去了热望和爱惜,怀念纵有也荡尽了苦味。“但愿人长久,千里共婵娟”,话好说,可其间那古典的情感,很难有人去细细为之思量领会、黯然伤神了。
当此际,读到《素锦的香港往事》,那种久别的古典况味忽然翻涌上来。一个一般女子,造化玩弄,与家人分隔沪港两地,一别20年,482封函件往还,文字是她们的载体和介质,参与并刻画着她们的日子,也建构着她们本身。她们是再微渺不过的人,但是因这些信札的存在,半个多世纪曩昔,咱们仍然能从中读到她们时而展颜时而微蹙的面貌,以及透过她们,看到一般人在大年代中的挣扎、丢失、不甘与发奋。
《素锦的香港往事》 百合 著 中华书局
■旧书摊上的家信
素锦是谁?
看到封面,任谁脑中都会榜首个冒出这个问题。待读过“序”及“引子”,刚才了悟,这全然不是什么名人回想或传奇秘闻,素锦仅仅芸芸众生中的一个、人间微尘中的一颗,只不过缘由偶尔,被打捞上岸,半生的故事所以浮出水面。
全部起源于山西保藏家刘涛的偶遇。刘涛着迷于函件保藏,2013年11月,他在上海参与研修班期间,抽空去上海文庙淘书,在一家货摊上看到一厚沓装订好的函件,共有八册。摊主要价1500元,最终,刘涛以900元的价格买下。他回家展读,发现这是一位叫周素锦的女子与亲人(主要是妹妹)的家庭通讯——很像一个小说最初的结构,致使读时利诱了一会,重复确认是实在的故事。通讯从1956年10月5日到1976年12月12日,合计482封,多达60万字。所写之事,大多不过日常日子琐屑,饮食,起居,育婴,婚嫁,存亡,凡此如此。但是细读之下,连绵字脚间,却勾连起素锦姐妹的两条人生头绪,是她们的个人生命史,也是香港、上海两地的城市见证录。
刘涛一度企图找到这位匿身人海的“素锦”。他曾写信给央视《等着我》栏目,乃至找到了素锦妹夫的侄子,但种种头绪都断了。这不是一个看似“完美”的寻人故事,素锦从人群中来,又仍然回到人群中去,像一滴水从头回到大海。但又并非如此——在天日下一轮转,人们有缘见到它折射的光,并为之赞赏过,唏嘘过。
光能散射开,系之一些有心人。刘涛和作家朋友百合以这些函件为根底,由百合执笔完结《素锦的香港往事》一文,计四万字,宣布在《读库》上,遭到广泛重视。中华书局修改马燕读到了,联系上两人,又将其扩展成一本书。素锦姐妹的日子断面,由此一个节点一个节点、愈加详尽地连缀起来,缀成一个一般人家不为人知的年月故事,一段俗人传奇。
1963年香港街头身着旗袍的女子(许日彤先生供给)。
■两地书里的姐妹
那么,素锦是谁?
装订好的函件,榜首封不是写给家人,而是写给上海市政府的赴港请求信。素锦在信中自述,因父亲逝世早,母亲体弱,弟妹幼小,家庭日子困难,她作业难以背负,19岁时不得已进入舞场伴舞。后遇商人章文勋(原书对人名有改化,下同),乐意背负她一家生计,她遂与章同居,成为其外室,并连续生下子女三人。1950年7月,章文勋不告而别,携正妻家室赴香港,素锦及三个孩子日子堕入窘迫。故此,期望请求赴港洽谈,处理日子问题。这是故事的肇始。
至下一封,落款日期“1956年10月5日”,素锦已然给孩子写道,“已于四日下午平安抵港,全部都好”。这是她到香港的榜首天。行前,她将儿女暂寄在妹妹素美家,在本来的想象中,她不出两月就会回来。不想见到章文勋,对方安然告知她,自己生意不顺,无法背负,而且又纳了一房新欢。几天后章就飞去国外经商,只留下“日后汇款、接孩子来港”的含糊口信。是去是留?在港亲属们劝素锦“来都来了,无妨耐下性质等等”,她思来想去觉得有理,只得写信央妹妹再照料孩子一阵。孰想人事难料,一留就是下半辈子,一别就是二十年。
香港是高度商业化的城市,外表繁花着锦,实则利益至上,精于估计,只要有钱才干吃得开,没钱在这里一文不值,素锦一个外来上海女子,想立住脚跟难于登天。章文勋盼望不上,她只能靠自己,一边找门路打工,一边寻觅依托,一起等候老公不固定的“发慈悲”。在此地才智到世态炎凉,素锦节衣缩食,得到的钱一分一厘攒起来,再寄到上海妹妹家,用作三个子女的抚育费用。二十年里锲而不舍,竟寄了三万三千多港币,按其时的汇率能兑换人民币一万两千多元,参阅其时国内收入,算是适当不易。
虽然素锦极要强,但她绝非现在盛行的大女主电视剧里的逆袭人设,相反她身上有种含糊的杂乱性。杂乱不是缺陷,人总是因掺有杂质而实在。她做舞女、给人做小来养活家人,是那个年代下的无路之路(比如《半生缘》中的曼璐和《情深深雨濛濛》里的陆依萍),“女性要依靠男性”既是传统品德也是生计规律,反过来也牢牢捆住了她。为了从章文勋处尽量多拿些钱,她挑选孤身留在香港且很有些战略,比如找到作业也不告知他,又或即便心中怀愁,在章面前也热络巴结,做小伏低,讨其欢心。有女性亲朋被负心汉扔掉,她共享她的经历,劝其“守得云开见月明”。素锦的这一招竟然见效,章文勋生意不济,新欢毅然离去,吝啬的他回头觉出素锦不离不弃的好,对她接近大方起来,两人相携度过余生。这招危险太大,全仰仗男方良知,好险素锦竟没赌输。
她身上光芒的一面却也是传统品德和现代经济脑筋的合流。早年过惯充足日子的她,竟能狠下心来苛待自己,在香港这样醉生梦死的当地自觉地反抗消费主义的侵略,港英政府控制下物价高企,她就把日子降至最低极限,乃至只吃咸菜白饭度日,尽量多地把钱物寄给上海——她对孩子和妹妹一家有愧欠,只能用这种方法补偿。虽然日常大多时分处于窘迫的状况,她仍然维持着上海女性一贯的识礼数,惦记着年节和大小人等的生日,常常多算一笔礼钱添进去,各方费用安排得妥妥条条。她长途谆谆教导家人,要有备无患,要源源不断,要本身尽力,要知足常乐。实际日子经历滋滋地浇灌着她的才智,她常常不惜把这些才智用纸笔传递给儿女。
远在上海的妹妹素美一家也堪敬仰。她和老公都是一般职工,未能生育,将三个外甥视为己出,从幼子抚育成人,又为他们完婚成家,忙碌半生,了无私心。赖要素美念恩,幼年时家贫,她曾被卖为童养媳,是姐姐义无反顾将她抱回家的,酬谢是应有之义。年月绵长,相隔辽远,中心姐俩因误解不免有过猜忌对立,但好在互相一直能以函件坦白相告,终能消除误解冰释前嫌。二十年间多少宗族大事,人事曲折,儿女长成,全凭借函件相通相知,恩恩怨怨,全凭借函件来解,对今天的人来说,似乎天方夜谭一般。函件是早年慢的通讯方法,却也是倾吐和交流的良方,今天“立刻接办”的电信无与伦比。
素锦和素美都是守信、勤勉、克己、坚韧之人,分隔多年仍然怀有对互相坚实的爱、信赖和了解,这是这段俗人传奇能维系连续的条件。见多了同室操戈的比如,不免叹服。在那些不安宁的年月里,她们尽最大尽力,过成了本身尽可能安稳的小日子。
素锦在香港买的房子在这幢轩尼诗大厦里(洪涛供给)。
■年代中的俗人传奇
素锦函件中最常见的话之一就是“忍受”、“日后”,日子在对聚会的期盼中一年年曩昔。方针原因、经济条件加个人挑选,她留在了香港,而作业安稳、业已成家的孩子也未能去港。一直到1975年,方针松动,她才总算返沪省亲,与离别已久的亲人碰头。但也仅仅“探”,探毕又回香港的家,并于次年买房久居,完毕了在异乡东奔西跑赁屋而居的日子。二十年拼挣,她已从香港的过客成了归人,从娇俏的上海女子变成了“心口写个勇字”的港女。
刘涛买到的这沓通讯到1976年12月戛但是止,不知是丢失了,仍是中断了,仍是因种种原因不需要了——知情人泄漏,素锦的三个孩子后来去了香港和美国,大约在那边聚会了。后来他们天然也像所有人相同,有了电话,有了手机。完毕的是纸上传语的二十年年月,实在的人生还在持续。
一般人的故事虽平平,却并非无味。年代波涛剧变,人是这年代中的人,素锦的人生崎岖,亦与之相系相关。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香港,在她的笔尖变奏:素锦在香港找到的榜首份作业是在塑胶花厂“做花”,暗合李嘉诚敏嗅全球商机、成为“塑胶花大王”的发家史;1962年8月31日,香港遭受史上最恐惧飓风“温黛”,一夜间很多楼塌人毁,素锦那晚便正在她被吸掉玻璃的小屋里瑟瑟发抖;1962到1963年,香港遭受空前水荒,最困难时每四天供水一小时,无计可施的港英政府向内地求助,广东省政府当即呼应,香港派轮船从珠江口取水救急,后来在周总理指示下,建设了对港人至关重要的东深供水工程——很多人不了解,其实早在回归之前,内地就对香港有许多帮助了;1967年,英镑对美元大价值降低,港币跟着价值降低,素锦向妹妹诉苦一夜之间丢失14%的财富;1972年尼克松访华后,香港闹股疯,一开始袖手旁观的素锦后来也卷进大潮,成果股市断崖跌落,她被割了韭菜,怒火攻心;1973年中东石油危机涉及港岛,“油荒”之下物价飞涨,素锦益发勒紧腰带度日,并记下了其时香港的许多物价行情……年代巨浪推波个人的挑选,蝴蝶翅膀扇起飓风,大多数人的命运都在年代中写定,但素锦这样再一般不过的小角色,饶是无法跳出其外,仍然拼力在浪间反抗、相搏,就是可歌可泣的勇力。
素锦的文辞,朴素里流着真情,较为耐读。她不是前史学家,不是非虚拟写作者,她的函件,绝无“为前史存证”的片面志愿,也绝不会将表达赋予某种使命感(虽然她在不经意、不自觉间完结了这些)。她的人生在偶尔中成为这样的形状,她的故事被偶尔地发现,一连串偶尔里,有最真的前史实在,这是这沓一般家信高于任何有意书写的珍贵处。咱们今天读届时,感动也在这里,一般人的传奇,年代传奇里的俗人。压力千钧,俗人的日子总要持续,便引证百合在结尾里的感叹作结吧:愿安居乐业,愿江山永祚,愿平顺,愿无恙,愿有寻常焰火,愿骨肉团圆,不被生生离剥。